燃料電池(fuel cell)是一種化學電池,以氫氣為來源,排放物為水,因此又被稱為是真正的清潔能源,完全適應未來對碳排放標準的嚴格要求,簡單說,它是利用水的電解的逆反應來發電,工作時向負極供給燃料(氫),向正極供給氧化劑(空氣),氫在負極分解成正離子和電子,氫離子進入電解液中,而電子則沿外部電路移向正極,用電的負載就接在外部電路中。在正極上,空氣中的氧同電解液中的氫離子吸收抵達正極上的電子形成水,利用這原理,燃料電池便是在工作時源源不斷的向外部輸電,它與鋰電池不同之處,在於本身正、負極材料不包含活性物質,只是起催化轉換作用。早期的燃料電池原料是直接使用純氫(Hydrogen),而助燃物則為純氧(Oxygen),現在陸續發展出來的原料可分為氫氣、甲醇乙醇天然氣或其他碳氫化合物,而助燃物也可直接採用含氧的空氣。

 

 

      

                    (圖)來源: 國聯證券

 

燃料電池依照電解質的不同,可分為(1) 鹼性燃料電池(Alkaline fuel cell, AFC);(2) 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 MCFC);(3) 磷酸燃料電池(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 PAFC);(4)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roton exchangemembrane fuel cell, PEMFC);(5) 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等五種形式,AFC一般用於人工衛星上,操作時所需溫度並不高,轉換效率好,可使用之觸媒種類多價格又便宜,但缺點為電解質必須是液態,燃料也必須是高純度的氫才可以;PEFC適合應用於汽車動力來源,缺點是觸媒所需的白金價格昂貴,成本居高不下, 而PAFC同樣也面臨白金價格昂貴問題;SOFC其電解質為氧化,因含有少量的氧化鈣與氧化釔,穩定度較高,不需要觸媒,其操作溫度約1000℃,廢熱可回收再利用,因此使用於中規模發電機組;MCFC其電解質為碳酸鋰或碳酸鉀等鹼性碳酸鹽,操作溫度約為600至700℃,因溫度相當高,廢熱可回收再使用,其發電效率高者可達75到80%,適合使用於中央集中型發電廠。


以下分別為操作原理及電化學反應式比較:

  資料來源:台灣燃料電池資訊網

  

燃料電池可透過小型化的技術將其應用在一般消費型的電子產品,如筆電、手機數位相機等,目前的趨勢著重在電動車的應用上,近年來,全球所關切的油源枯竭、二氧化碳排放議題倍受爭議,許多國家不斷尋找新的替代綠能,在面對政府越趨嚴格的廢氣排放管制、石油短缺步步進逼的預期,以及溫室氣體可能引發的全球暖化災變下,汽車業界與各國政府於過去10年間,已投下數百億美元,催生潔淨又能有效推進的動力技術,期能取代內燃機引擎。由於燃料電池是使用外來的燃料作為能量的來源,因此不會有電力衰竭與需要充電的問題,又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減少污染排放,符合真正的環保。氫燃料電池直接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效率可達到70%以上,為傳統汽油車的2.4倍,更遠高於油電混合動力車,加上燃料電池反應物為水,完全零污染、高度可靠性、低噪音、免充電等等,目前世界著名汽車製造商如奔馳、通用、本田、豐田等都紛紛加大對燃料電池車的研發力度,並制定相應的生產和投放市場計劃。


缺點方面,高成本和配套設施建設是兩大障點,由於使用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啟動速度與內燃機引擎還有差距,加上材料無法直接利用,以及儲氫技術的制約和氫燃料基礎建設不足,仍需待國家政策、產業鏈條、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的準備,並及時制定完善的行業標準和規範。


燃料電池依用途可分成二種,(一)、使用甲醇作為燃料發電的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二)、使用氫作為燃料發電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 /PEFC)。DMFC的結構簡單,易小型化,但輸出密度低;PEFC輸出密度高,卻難以小型化。


由於燃料電池在價格上一直無法有效降低,使市場規模仍遠不及鋰電池,過去10年來,以可攜式產品用燃料電池所進行研發的電池業者,皆將燃料電池研發目標設定在取代鋰電池,忽略與現有鋰電池併用的好處,導致達成門檻高,實用化時程一再延遲,不過,2009年有了新的突破,首先由日本東芝(Toshiba)於2009年4月發表一款自家可攜式電子產品,採用與鋰電池併用的作法,降低燃料電池實用化的門檻,使用時間較一般鋰電池延長2倍之多,即使在無法充電的環境下,也不用擔心斷電問題,只要補充燃料即可立即啟動,省卻攜帶備用電池的麻煩,而被視為燃料電池缺點的低輸出密度問題,則可藉由鋰電池來互補,其他如Sony、Panasonic、Sharp等日系業者也紛紛跟進,加上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宣布自2009年起允許氫燃料攜帶上飛機,因此2009年將成為可攜式電子產品用燃料電池實用化元年。


此外,美國MTI Micro Fuel Cells Inc. (MTI)及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也將分別於2009年底、2010年將之商用化。MTI推出的燃料電池—Mobion,採用與鋰電池併用的作法,最早發表於2006年8月,特色在可將燃料甲醇與氧反應所生成的水重複使用,因此,無需原本用來供水的液化裝置,有利小型化發展。相較於東芝燃料電池實用化發展目標放在可攜式電子產品,MTI選擇從適用可攜式電子產品的外接式充電器市場開始,先將Mobion定位在通用外接式充電器,因此,只要透過USB連接埠,即可將電力供給至手機、DSC等任何一種可攜式電子產品,可免去攜帶各種充電器的麻煩,亦無需擔心沒電問題。意法半導體MTI採取相同策略,以適用可攜式產品的外接式充電器市場開始,將於2010年完成商品化,時間較MTI稍晚。在內建於可攜式產品的燃料電池部分,其與諾基亞(Nokia)合作,預計2012年以後進入實用化。意法半導體選擇PEFC,將藉由半導體製程,將燃料電池核心一次做在150mm的矽晶圓上,無需一般PEFC所需的燃料供應系統,即可取得氫燃料,故能將PEFC縮減達到小型化目標。
 

日前,全球第一艘將燃料電池技術應用於船上動力系統發電(又稱「FellowShip」)已順利實施,由DNV(挪威船級社)對燃料電池的安全和風險進行核查和認定,亦藉此制定出全球首個船用燃料電池入級認證規範,於2009年9月安裝於試驗船舶「VikingLady」號,該船為道達爾公司租賃海洋工程供應船,為320千瓦功率全尺寸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該技術預計於第三階段和最後階段進行燃料電池電氣系統測試、驗收和示範運行,裝機容量範圍為1至4兆瓦。

文來自:MoneyDJ理財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有點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