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占款簡介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銀行購買外匯形成本幣投放,所購買的外匯資產構成銀行的外匯儲備

  由於銀行結售匯制由銀行櫃檯結售匯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兩層市場體系組成,兩個市場上外匯供求都存在管制剛性。"外匯占款"也就相應具有兩種含義:一是中央銀行銀行間外匯市場中收購外匯所形成的人民幣投放;二是統一考慮銀行櫃檯市場與銀行間外匯市場兩個市場的整個銀行體系(包括央行商業銀行)收購外匯所形成的向實體經濟的人民幣資金投放。其中前一種外匯占款屬於央行購匯行為,反映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後一種外匯占款屬於整個銀行體系(包括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購匯行為,反映在"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

  與兩種含義的"外匯占款"相對應,在嚴格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形成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匯儲備,而整個銀行體系收購外匯資產形成全社會的外匯儲備。全社會的外匯儲備變化反映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儲備資產"下的"外匯"一項。我們日常所說的外匯儲備是全社會的外匯儲備。

  兩種含義的外匯占款對國內的人民幣貨幣、資金各有不同的影響。具體表現為:1、中央銀行購匯→形成央行所持有的外匯儲備→投放基礎貨幣;2、整個銀行體系購匯→形成全社會外匯儲備→形成社會資金投放。

 

外匯占款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1.1993年以前,中國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是中央財政透支和商業銀行的再貸款,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後,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外匯市場供大於求,央行被動入市干預以維持匯率穩定,導致外匯儲備激增,央行外匯占款增加,貨幣供給量也被動擴張。為使貨幣供給量的增長保持在預定範圍內,央行不得不發行央行票據和收回、壓縮再貸款等信用放款。而再貼現餘額在貼現率較高的情況下已萎縮接近於零。央行這種對沖操作的結果,一是導致了貨幣投放結構的變化,外匯占款的比重急劇上升。而再貸款等貨幣投放方式的比重不斷下降。外匯占款成為投放基礎貨幣的主渠道:二是央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主動性下降,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有效性自然也就降低。

  2、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但這一投放方式的可持續性、可調節性較差,主要取決於外匯儲備的增長狀況,而外匯儲備又取決於國際收支狀況,其很大程度上已成為內生性變數,央行對其進行主動調節的餘地不大。在外匯儲備持續增長時,經濟運行所需要的基礎貨幣能夠保證投放,而在外匯儲備增長緩慢時,由於央行在基礎貨幣投放方面已形成對外匯占款方式的依賴,貨幣政策往往不能及時相應增加其他方式的基礎貨幣投放,這勢必影響央行運用貨幣政策的藝術性和能力。例如,1994~1995年中國國內通貨膨脹壓力較大,而同期外匯占款對基礎貨幣增長的貢獻度分別為66.5%和63.5% ,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導致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大大降低。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1998年外匯儲備僅增加了50.7億美元,由此投放的貨幣量較前幾年大大減少,成為中國擴張性貨幣政策下貨幣供給量增速減緩、物價疲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顯然,央行過分依賴外匯占款來投放基礎貨幣,以使央行調控貨幣供給量的主動性下降,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難度加大。

  3.以外匯占款為主渠道投放基礎貨幣,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如政策時滯。在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的巨集觀環境下。央行基礎貨幣投放到擴張要經過從央行發現問題、制定政策(內部時滯)到商業銀行一系列信貸活動(中間時滯),以及從銀行體繫到企業體系的存貸款轉化過程(外部時滯),具有較長的時滯。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特別是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重要渠道,而外匯占款能夠通過銀行結售匯體系將基礎貨幣迅速轉化為企業和居民存款,這相應導致了貨幣供應量擴張速度的加快和貨幣政策時滯的縮短。

  4.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而再貸款和再貼現以回收資金為主,造成中國國內貨幣投放的結構性失衡,給貨幣政策的調整帶來困難。主要表現為:在產業結構上,外向型企業、部門和行業,由於出口所創外匯經過結售匯後能得到人民幣資金,轉化為銀行存款。資金相對充裕;而內向型企業、部門和行業,因央行回收再貸款和貼現率較高而得不到充裕的資金支持;在地區結構上。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沿海發達地區,資金供應相對充足:而開放程度較低的內地地區,資金供應相對短缺(尤其西部地區)。由於出口量和外資流入量在不同部門和地區間的分佈不均衡,再加上不同部門和地區間的盈利情況也不同,很難保證通過外匯占款投放的資金都流向合理的地區和需要扶持的行業,從而出現外貿企業資金相對寬鬆,中國國內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資金相對緊缺的局面。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會促使原材料和勞動力等向外向型部門過度轉移,造成內向型部門原材料和勞動力短缺,這種結構性變化會加大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調整的難度,影響其實施效果。

 

外匯占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外匯占款問題成因分析

  外匯占款具體的關係鏈為:國際收支順差一國外凈資產增加一外匯儲備增加一外匯占款增加一基礎貨幣增加一貨幣供應量增加.應該指出的是,這個過程中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是被動的.中國外匯占款逐漸增多,併成為引人關註的問題,主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

  首先,外匯占款問題的產生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密切相關.1994年實行與市場接軌的單一匯率制,人民幣匯率一次性下調近50%.人民幣的貶值在經過短暫的J曲線效應後促進了出口的增加,當年出口增加31.9%.匯率下調,使得外匯更值錢,加上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巨大的潛在順差需求的吸引,外資大量涌入,使外匯的供給大於需求,從而為外匯占款問題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其次,1994年匯率並軌,對人民幣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東亞金融危機之後,出於規避外匯風險、維持金融體系平穩運行的目的,中國貨幣當局實際上將人民幣釘住了美元,實行了事實上的釘住匯率制.1999年IMF也正式將人民幣匯率列入釘住匯率類.為了維持人民幣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中國人民銀行必須在外匯市場上購入外匯,同時強制結售匯制度使中央銀行只能在外匯市場上處於被動的地位,不得不購人多餘的外匯,外匯占款問題隨之產生.

  再次,自2000年開始,中國外匯儲備急速增長,外匯占款問題進一步擴大.其一是隨著中國的良好經濟增長勢頭,外商投資逐漸增多,2003、2004年的投資額分別為:535.05億美元、610億美元.其二,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出口產品結構逐步優化,對外貿易順差持續增大.

  最後,從2003年開始,先是以Et本,其次是以美國為首的國外集團對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使國外投機資金大量涌入,以期人民幣升值獲利.這些因素導致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截至2005年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已達7110億美元.與此同時,外匯占款大幅增長,外匯占款問題也就隨之產生了.

 

外匯占款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

  1、外匯占款增加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外匯儲備的增加使中國人民銀行必須購進美元,投放人民幣.在這一過程中,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外匯占款的增加,其結果是基礎貨幣的投放.這使得外匯占款成為中國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中央銀行又無法直接控制外匯占款的規模.它投入流通後,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還將成倍地增加中國的貨幣供應量.

  大規模的計劃外貨幣投放,勢必影響中國的貨幣政策執行和穩定幣值目標的實現.

  表1 外匯占款與基礎貨幣的關係

年份外匯占款(a)基礎貨(b)(a)/(b)%外匯占款年增加(C)基礎貨年增(d)(c)/(d)%
1995 6774.5 2O759.8 32.6 \ \  
1996 9578.7 26888.5 35.6 28o4.2 6128.7 45.8
1997 13467.2 30632.8 44.0 3888.5 3744.3 103.9
1998 13728.3 31335.3 43.8 261.1 702.5 37.2
1999 14792 33620 44.0 1064.1 2284.7 46.6
2O0O 14291.1 36491.4 39.2 -501.3 2871.4 -17.5
2001 17856.4 39851.7 44.8 3565.3 3360.3 1O6.1
2002 23223.3 45138.2 51.4 5366.9 5286.5 101.5
2003 34846.9 52841.4 65.9 l1623.6 7703.2 150.9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資料庫.

  由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外匯占款與基礎貨幣的關係.1995年,外匯占款占基礎貨幣的比例為32.6%,隨後幾年該比例雖然有所反覆,但總體是上升趨勢.2002年,該比例已超過50%.

  2003年,更是達到65.9%.外匯占款增量占基礎貨幣增量的波動幅度則很大,1996年該比例為45.8%,隨後增至103.9%,接著又大幅下降.其中2000年該比例為負數,表明外匯占款負增長,中國國內信貸增長彌補了外匯占款負增長部分.其後3年的數據表明(都超過100%),基礎貨幣增量完全由外匯占款增量貢獻,並且外匯占款增量還彌補了中國國內信貸量的負增長部分.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的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外匯占款已經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特別是進人21世紀後.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貨幣供應量將成倍增加,這給中央銀行的貨幣調控帶來了巨大壓力,也極易引起通貨膨脹.

  2.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根據貨幣學派的理論,當經濟未達到充分均衡時,貨幣供給的增加會促進經濟的增長.在中國,經濟的增長率與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長率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夏斌(2003)的研究報告也表明,在1997—2002年期間,銀行貸款的增長對經濟增長有很強的解釋能力.從下表也可以看出,當金融機構貸款增加時,GDP增長也迅速;當金融機構貸款減少時,GDP增長則減速.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長率與GDP增長率存在高度相關性,呈正相關R=0.917(見表2).

  中國金融機構的資金主要運用在各項貸款、有價證券及投資、外匯占款等方面,如果金融機構的資金用在外匯占款和證券投資方面的資金比例上升了,那麼用在貸款方而的資金比例就相應要下降,從而會影響銀行貸款增長率.因此,大量外匯占款會降低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抑制企業的生產和投資,導致經濟增長率的下降.

  表2 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長率與GDP增長率

年份貸款餘額同比增長GDP增長率
1998 15.5% 7.8%
1999 12.5% 7.1%
2000 13.4% 8.0%
2001 l1.6% 7.5%
2002 15.1% 8.0%
2003 21.1% 9.1%
相關係數 R=0.91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外匯占款規模增大,會影響中國當前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目前,國家進行結構調整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資金信貸資金.由於外匯占款的擠壓,中國財政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越來越低,而且中央政府財政的比重也在降低.

  信貸資金由於國家緊縮政策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對結構調整(尤其是地區經濟結構調整)是乏力的.近年來國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在總量矛盾緩解的情況下,結構矛盾日益突出,重覆建設的現象嚴重.與此同時,本應由財政支出的教育、醫療、衛生經費卻嚴重不足。這已經影響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減弱了經濟發展的持續後勁,必須要下大力度加以改變.

  3、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外匯占款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結售匯制度的存在,隨著外匯占款的逐漸增加使得外向型企業較容易通過結匯獲得充裕的人民幣資金,從而這些企業的發展條件相對較為寬鬆,這對其生產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人員、勞動力更進一步向外向型企業轉移.這是因為內向型企業由於資金不足,開工率低,對勞動力的需求日趨減少,大量技術人員下崗,而外向型企業由於資金相對比較充裕,仍有擴大生產的勢態,這勢必促進技術人員和勞動力向外向型企業流動.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貿部門轉移.外向型企業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在生產資料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為其及時低價的購買原材料與機器設備創造了良好的資金環境.較低的成木又加強了外向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創造更高的利潤.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使得外向型企業得到了更長足的發展.外向型部門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方面,造成中國貿易依存度過高,致使中國外貿出口缺乏持續增長的潛力;另一方面,衝擊了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不利於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加工貿易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完全掌握市場和銷售渠道,嚴密控制關鍵技術,把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參與簡單的加工裝配環節.

  此外,還有些外商投資企業甚至將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我國生產,給中國的環境帶來災害性的後果.加工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為經營主體的格局,造成中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

文來自MBA智庫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有點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